协作机器人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 协作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和安全防护措施详解

一、协作机器人的基本操作流程

1. 启动与初始化

通电检查:确认电源连接正常,机器人本体及控制器无异常报警。

系统校准:执行零点校准,确保机械臂运动精度。

模式选择:切换至手动模式(示教模式)或自动运行模式。

2. 编程与示教

拖拽示教:手动牵引机械臂沿目标路径移动,系统自动记录轨迹点。

图形化编程:通过触摸屏界面设置动作逻辑,支持条件判断、循环等基础指令。

代码编程(可选):高级用户可通过Python、ROS或厂商专用语言编写复杂任务。

3. 任务执行

末端工具配置:安装适配的夹具、吸盘或传感器,设置工具坐标系(TCP)。

路径验证:低速试运行,观察避障逻辑与动作连贯性。

启动任务:切换至自动模式,触发任务执行(如按钮、传感器信号或远程指令)。

4. 暂停与复位

急停按钮:触发急停后需手动复位并重新初始化。

异常处理:清除报警信息,重新校准后恢复运行。

二、协作机器人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

1. 硬件防护

安全传感器:内置力/力矩传感器、安全皮肤,检测碰撞后立即停机。

物理限位:设置机械臂运动范围限制,防止超行程动作。

急停装置:在机器人本体、控制器及外围设备安装醒目的急停按钮。

2. 软件防护

安全速度限制:根据相关标准,动态调整速度(接近人类时自动降速)。

功率与力监控:限制关节输出功率(通常

虚拟围栏:通过视觉或激光划定安全区域,超出范围时触发报警。

3. 环境与流程管理

风险评估:根据相关标准,对工作场景进行人机交互风险评估(如作业距离、工具锋利度)。

警示标识:在协作区域设置警示灯、声音提示或围栏标识。

双人操作规则:调试或维护时需两人协同,一人操作、一人监控急停。

4. 人员培训与规范

操作培训:学习拖拽示教、急停复位等基础操作,避免强行干预运动中的机械臂。

安全规程:禁止佩戴松散衣物/饰品,长发需束起,防止卷入机械关节。

定期检查:每月检查传感器灵敏度、线缆磨损及关节润滑状态。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邮箱:jli434401@gmail.com,我们将 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查看来源网站